大概是常年缺少文化生活的缘故,定水县百姓的热情出人意料。
举办文会的院子外围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知道的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
文人雅士们陆续从门口进入,在众人的注视下不自觉地便挺起了胸膛,觉得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有面子过。
虽然守在门外的人大多衣着破旧,但面上却并无长处贫穷之地的悲观神情。
一个个都神采奕奕的,还有不少孩童穿梭其中玩闹,远远便能听到嬉笑声。
今日文会的灵魂人物自然是牧老先生,余筱影之前并没有想过要借他的名头,不知道后来怎么就有了那样的传言。
牧老先对此生并没有生气,听了她的想法后还主动提出自己也要去参加文会。
不得不说,名人效应就是好。
按照她以前的打算,本来要借的是程家公子的名头,而如今牧老先生去了,程知县都要靠后,更别提他的儿子了。
本次文会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打出去名声。
不管是口耳相传还是诗文交流,只要以后提起定水县,有人表示听说过就行。
这是古代,想依靠当地环境开个农家乐简直是想都不要想,这里没有消费人群。
她想做的其实京都已经有人开始在做了,只不过是由那位冯公子在打理。
古代的信息交流不便,她和魏如玖若是再在这里办一两个相同的作坊,也不会到影响京都的生意。
如今正是炎热的时候,收集羽绒很来得及,至于另外一个豆腐作坊,她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没办法,她毕竟不是专业的。
在京都的豆腐作坊先要靠得也是老师傅们的手艺,之后才是参照她给的方子进行改良。
定水县的地少人多,发展手工业倒是不错,但这也只是是她的初步想法,具体能不能行也只有看以后了。
开作坊自然要先找地方,这些有魏如玖操心,而知道了他们打算的程知县爽快地给了友情价。
几乎相当于白送,实在是根本就没有人想过来这里买田置地,这里的土地自然卖不上价钱。即使地少,也炒不起来价格。
在办这件事的同时,魏如玖已经往京都去了信,将他的打算跟冯云讲清楚,并希望他能送几位老师傅来这里先帮忙。
接下来的事,自然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深入人心,余筱影享受了交通的便利,来到古代后最不习惯的便是这漫漫旅途。
如今人手不足,她也没想过一口吃成个胖子,能把定水县通向外的主道路修一下就可以了。
等到以后东西做出来了,能顺利运出去就行。
至于销路,她也并不担心。
定水县周围的几个县并不是特别贫穷,何况还有州城,到时在州城卖也是一样,就是路程要更远一些。
修路当然不能靠一个人出钱出力,程知县知道这件事以后便主动提出由县衙牵头修路。
先把作坊附近的路修好,以后大家知道了好处,再修其他地方也不迟。
考虑到定水县的现况,魏如玖大方得表示,他可以供应每日的饭食。
路修得快了,作坊也能早些开起来,虽然那时候他们这一行人不一定在此处了。
除了这些,文会也不能白开,多少还是要留下来些东西的。
魏如玖给冯云送了信,顺便又往书肆送了稿子,之后可以送回来一部分,再留下一部分在京都先卖着。
稿子的内容也不复杂,都是这段日子余筱影让人收集来的,之后又经过了“专业人士”——魏如玖的润色,看起来颇为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