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中文 > 游戏竞技 > 妖魂 > 三、校园暴力就在身边

三、校园暴力就在身边(1 / 1)

核心提示:11月15日,本报向部分中小学发出的2100份调查问卷已经被悉数收到,从900份学生问卷中记者发现,67%的学生肯定自己身边存在着校园暴力,这些暴力事件起因大都是一些小事,但由此引起的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学生安全的一股暗流。学生们面对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往往采取消极回避或忍受的态度。调查显示,98%的学生对校园暴力有恐惧感和厌恶感,他们共同的心声就是渴望远离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挥之不去的阴影

暴力就在身边

在收到的900份学生问卷中,关于“你身边有校园暴力吗?”的问题,有6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存在着暴力;18%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并不是很安全;有68%以上的学生认为暴力事件经常发生在校外,酒吧、网吧和一些偏僻的路段、小巷往往是学生打架斗殴的地方,而22%的学生则认为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当问及“哪些学生容易成为施暴者或被施暴者”时,48%的学生认为施暴者多为不爱学习的或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的学生,而被施暴者大都是弱小、忍气吞声的。

小事引发暴力

那么学生打架斗殴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很多学生认为是一些小事引起的,由于同学之间的几句粗话、吵架或口角而产生误解,以致升级到暴力解决。调查问卷中,20%的学生认为,身上带钱多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施暴者;17%的学生认为施暴是为了摆“酷”、当“大哥”给别人看;也有6%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女生打架,在其他同学面前争“老大”地位。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施暴者故意找茬滋事,就如一名同学的回答:“尽量不要让人看了不顺眼”。

洁身自好忍气吞声

对于“你认为自己应如何才能远离校园暴力?”的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应“洁身自好”,即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交友要谨慎,少去情况复杂的公共场所,放学后要结伴早回家;不说脏话,遇到小矛盾不能太冲动或义气用事,不和社会不良青年打交道,远离爱打架的同学;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要好好学习,不与人结仇、不干坏事、少管闲事,还有少数学生认为遇到校园暴力时应保持沉默,忍气吞声。记者发现,很少有学生表示遇到暴力事件时会向老师或家长反映。

共同的心声

在900份问卷中,有8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有26%的同学承认自己曾遭遇校园暴力,同学们说“太惨忍,简直丧心病狂”、“可怕,让人心惊胆颤,讨厌之极”、“学校是个传授知识,教学生怎么做人的地方,发生校园暴力,这是很不文明的事,它糟蹋了这个学习的天堂,我厌恶它!希望将来校园暴力远离学校。”

本报记者李彦箫石玉龙

相关链接

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

就校园暴力问卷调查的结果,记者采访了从事校园暴力研究课题的兰州医学院公共卫生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主任李嵘副教授。她对校园暴力的产生做了几点分析:从年龄的角度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独立感增强,依附感减少,经常会尝试一些冒险行为,却很少考虑到后果。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纵向疏远家长和老师,而横向发展加强,主要表现在爱做“大哥”、讲“义气”、易抱团,显示自己的能力,但因涉世浅,认识不足,往往走向暴力的歧途。

那么,要远离校园暴力,我们的教育还应做些什么呢?李主任告诉记者,学校的应试教育只注重文化课的升学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据她的调查,校园暴力的根源有多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对独生子女的生活技能教育没有,往往表现出愤怒或对孩子施暴。二是健康促进学校形同虚设。按照国家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部分,它会教给学生全面的生活技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好基础。但事实上,在兰州的中小学里,几乎就没有健康促进教学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由校医担任教学,而这些校医大都专业素质不够,造成该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本报记者李彦箫石玉龙摄影蒋生连

最新小说: 全职召唤法师 小倾心 下路禁止秀恩爱[电竞] 北地枪王张绣 穿成病弱反派后 变身反派少女 召唤玩家后我成了海王 木叶之赚钱养家 从乡村球队走向豪门列表 火影中的学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