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赌神县令 > 第350章 监国

第350章 监国(1 / 1)

朱玉慢慢翻阅京城发来的公文,常智光代表的商业力量战胜了各大力量,当然这不是因为商业力量实力,只能说是常智光本身具备很强的实力。

常智光邀请了白时中联合执政,吴敏成为最大反对党。

九公公道:“收到消息,吴敏正在和王锡爵秘密见面,谈论联合执政。”

朱玉笑道:“常智光都没定什么游戏规则。”

“公主,游戏规则已经定了啊。清议大夫、商议大夫整理出来的。”

九公公拿出一份公文指道:“这边写,两个月后,才允许对执政人员能力提出怀疑,并且要求朝议。同意人数达到三成,就可以开设朝议。

如果不信任执政人员能力占据多数,执政人员就下台,由原先反对党接任。都什么乱七八糟?”

朱玉问:“你看见其中好处了吗?”

九公公想想后摇头:“咱家没看出来。”

“以常智光为代表的商人和吴敏代表的年轻一代商人有些不同,常智光代表是整体利益,吴敏是代表商人的个别利益。

当就羌族这事来说,吴敏是不会因为个别商人利益,而对羌族用兵,因为这会失去很多反对对羌族动武的票。”

朱玉道:“常智光上去,做刽子手,帮本宫除了羌族这祸害。如果将来有不良反应,常智光下台,换个温和的人,比如王锡爵上去就可以。

九公公倒吸口冷气:“听公主的意思,不想再管了?”

“不是不管,而是不管一些事。”朱玉道:“本宫拥有发兵权,官员任命权,什么是本宫说得算。但如同羌族这样的事,本宫不想经手,还有对付遗留女真人,本宫为了名声也不想经手。

这样一来,本宫只要看看公文,而完全可以不理会朝政。也不用被困死在深宫之中。而且还能广听民意。”

九公公恍然:“公主英明。”

“那些都是边末,有什么英明?”朱玉问:“比如本宫知道常智光贪墨,或者以权谋私。本宫不爱管这事,而文武百官谁愿意去管常智光贪墨?

这么下来,朝廷风气就坏了。但现在这么施行后,如果常智光敢贪墨,必然被吴敏翻账,吴敏向朝臣们展示常智光贪墨,这样一来,常智光只能下台。

朝臣之中不再是一团和气,大家都盯着对方的龌龊,这就是帝王权衡之术,才是真正的英明。”

九公公考虑还一会问:“这样一来,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不会,兵权在本宫之手。”朱玉道:“再者,他们对方都盯着对方,别说忤逆之举,就算是街上推倒一老者,也会被攻击其不敬老。”

朱玉曾和常智光商量,拒绝了常智光提议的两派说法,而是把其割成四派。并且还秘密会见了白时中、王敏两人,表达了朝政改革的意图。

当然,也少不了监督机构,清议大夫就是监督工具,因为,第一,清议大夫是无法收买的,第二,清议大夫没有利益之争。第三,清议大夫不参加任何派别。

历代名帝都比历代名臣能干吗?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哪个因素,公主的才学和见识都很难超越本朝所有的臣子。只不过,臣子们露头不露头罢了。

朱玉就深知这点,知道自己的执政能力虽然比明穆宗来得强,但是比起王锡爵实干、常智光进取等等,确实有所不如。而且自己因为顾忌名声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反而没有下面人敢做。

太上皇事件中,如果不是她执政,常智光、吴敏谁执政都不会停战。白时中倒是会停战和谈,但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军费的浪费必然要被常智光他们弹劾反对。

而明穆宗一事中,朱玉身份反倒是最难处理的,她不停战不行,她停战理由充分,别人不敢说她浪费军费,导致她不想停也只能停的无奈。

这是朱玉和常智光对模式一个探索。常智光虽然知道各种制度的先进,但是也觉未必就能适应中国的国情。朱玉会同意削弱一定皇家权利,和其没有子嗣有很大关系。

虽然失去了一定的权利,但是皇帝就不再成为矛盾的焦点。皇帝是否是暴君,和是否被推翻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么一来,很有力杜绝农民起义对皇帝的针对性,让皇帝置身事外。但同时皇帝又把持了兵权、特赦权、官员任免权等足够影响朝廷决策的权利。虽然不直接参与管理政务,但却掌控着一切。

朱玉回复公文,表示同意给予常智光东京三万禁军的调动权,同时也顺应众议,给予常智光监国之权。

另外也写了几封信给反对党,鼓励他们抓常智光的小辫子。

刘挺虽然不是什么名将,但不可否认还是比较优秀的将领,经历过很多的战斗。

慕容默战斗经验很丰富,由于其原本是西北军道的人,所以对游牧民族在高山作战特点比较了解。

常智光在朝议上得到多数的信任票,支持对羌族开战后,就给予枢密院出兵权利,点刘挺和慕容默为将,枢密院将负责这三万人的战略目的达成。

至于怎么指挥军队,怎么打仗,常智光倒是想干涉,但却被吴敏制止。

吴敏认为打仗常智光是外行,而且身处千里之外,指手画脚有纸上谈兵之嫌。常智光接受了这个批评。

刘挺还没离京,清议大夫的朝议制度就摆到了所有人面前。把朝议形式用文字规定下来,执政人和反对派别之间的关系等等。

文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大理寺和御史台将独立出来成为监督机构。比如有人抓了常智光痛脚,可以上告大理寺,认为常智光没资格再执政。

而后大理寺就和御史台出面调查,一旦确认常智光违反了朝议制度就可以强制让常智光下台,如果常智光是其他方面问题,御史台只能上报提议重新选举。

刘挺出发了,带领三万武装到牙齿的京城禁军。常智光就是鹰派的代表,他对游牧民族还有边族喜欢采取分割同化的办法。

常智光不容许他们形成聚集区,拥有自己的语言。这点吴敏是赞成的,但王锡爵是反对的,而和常智光一起执政的白时中对常智光这样想法也持反对意见。

不过因为政治需要,白时中支持常智光,吴敏反对常智光。吴敏和王锡爵都在等常智光的政策出现大问题,最后把其拉下马来。

比如刘挺打败了,比如其他边族恐慌而起,都是能让常智光下台的可能。

王锡爵对权利欲望不大,但是却很反对常智光对边族政策。为了改变这一切,他也只能夺回权利后改变政策。

这和公主打交道不同,你有可能用道理或者是万言书去感动公主,扭转公主的政策。

王锡爵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说服常智光,因为常智光采取的政策是其执政内部有统一认识的。如果常智光乱来,常智光很可能会被自己人轰下台来。

这个制度不是说起就起的,这是朱玉已经打算很久的一个构想。不过原先代表人物中并没有常智光就是。

朱玉认为常智光不是云游,就是被自己法办,几乎不可能去朝堂。常智光本身对当官,特别是复杂局面的朝会是没有兴趣的,不过却被朱玉的改革计划吸引。

改革其实每朝每代都有,只不过动作大小区别而已。从宰相这职位来说,也经过了各种风雨飘摇,到现在还没有把其真正权利确定下来。

战国的宰相是军务和政务两手抓。秦朝时候觉宰相权利大,于是出了左右相来让他们互相制约……除了宰相,征兵或者募兵、按丁收税或者是按地收税等等问题各朝都不相同。

王安石的变法遭遇很大抵触,最主要问题是他的改革是触犯地主们的利益,牺牲地方的权利和利益,富强朝廷。

常智光的政治改革则没有本质触犯士族们的利益,大家都有自己一个代表团体,有本事你就来抢位置。即使士族不上位,上位者也要考虑到士族们的意见。

所以这场政治改革风波,并没有实质的触动任何一方的利益。比常智光预想的要顺利得多。

谁都得利,那到底谁做出了牺牲呢?很多人认为是朱玉代表的皇权。但事实上朱玉并没有损失权利。主要权利还在她手上。

至于琐事,朱玉也不是一个喜欢听唠叨小事的人。这政策还保证了将来的皇帝会脱离矛盾的焦点。如果非说朱玉有牺牲,就是牺牲了不大不小政务的裁决权。

最新小说: 我的女友是诡异 三国美色 催昭嫁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公主万福 霓裳铁衣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