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无可避免的是在分与合、治与乱的相互交替中向前发展的。大乱之时,百姓悲苦,生灵涂炭,当此之时,必须有英雄现世,一扫乱局。在一番精心整治之后,天下又会归于平静,这就是所谓的治。
治世日久,财富累积,贵族、豪强的恶习、劣行、野心也会累积和膨胀,势必出现主昏臣奸、官吏腐败、诸侯坐大等乱局。
我们看到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大帝国走向彻底衰落的时代,中央政权无力节制地方势力,各地手握兵权的诸侯依仗地远山险、物资储备、人口繁盛之形势,各自为藩,怀有不臣之心。只等时机一到就要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这种形势就是所谓的“遍地柴薪”,只要稍有不慎,一丁点的火星就会激出天下大乱来。
大乱之时是各色英雄大展其才的大好时机,也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的痛苦时期。
这种时期,就单个百姓来说,他们力量有限,见识有限,根本无力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这种时代就需要有大胸怀、大智慧、强武力的真英雄来彻底改变,这就是改变时代的英雄。
第一章天帝悲悯议对策
天下大乱日久,百姓悲苦。
上天垂怜人间疾苦,九天大帝召集众圣,商议平息人间暴乱,恢复天下太平,拯救苍生。
九天大帝道:“凡间大乱已有数年,相互间征伐不断,血流千里,黎民众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国之中却没有一个英雄豪杰,可以止息干戈,扫平暴乱一统天下,还黎民百姓一个太平世界,我实在不忍再看人间疾苦,不知众位仙圣们有何良策?”
大仁圣者出班从容道:“人间疾苦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但是,天界不宜对凡间之事进行直接调整,那样肯定是乱上加乱,就如两人弈棋,局外之人只见其形,不知其实,妄加干预,肯定是越搅越乱,越帮越忙罢了。”
九天大帝道:“大仁圣者言之有理,人间大乱到了不得不收拾的时候了,得想一良策才好!”
大仁圣者道:“我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
九天大帝道:“若有良策可速速道来,不必犹豫。”
大仁圣君道:“我意不如遣几员天界圣者到凡间去,借凡间的肉体凡胎化为人形,做凡间的英雄豪杰,以止息干戈,平息纷争,还人间天下一统的局面,这样百姓才能得到一个太平的世界。不知大帝以为如何?”
九天大帝道:“主意虽好,但不知哪几位爱卿愿意下界去走一遭?”
众圣听罢皆默然不语,他们可都知道,下界去要化为凡人,又得重先受到七情六欲的折磨,而且又使用不了法力,神仙弹指间可以到达之处,做了凡人就得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神仙挥手可就的事情,做了凡人就得费尽千辛万苦才能做到。
有了这么多的顾忌烦扰,哪个圣、仙也不敢贸然出班应承。一时之间,竟没有了言语了。
九天大帝急道:“你们的小心思我知道,但是凡间疾苦你们都看到了,你们就那么忍心吗?你们就那么麻木不仁吗?大仁圣者下凡间走一趟吧?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功德不可限量啊!”
大仁圣者道:“大帝容禀,人间疾苦我也早就看不下去了,只是我空有一颗仁德之心,一无文韬武略,二无智谋机变,三无过人武勇。人间有句话讲得很透彻:‘秀才人遇见兵,有理讲不清’,若我孤身下界而去,也只会是空跑一趟罢了,天下之事只有大胸怀,大智慧,大勇略之人方可平定。我言及此,望大帝三思。”
九天大帝道:“如有良谋请详细道来。”
大仁圣者道:“可遣灵智、武略、巨力圣者,与我一同下界,三位圣者必须与我合为一体,方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九天大帝道:“你们一起下界我倒懂了,为何你们还得要合为一体呢?这个请详细解说一下?”
大仁圣者道:“人间之事,凡人心思,可比我们九天圣界复杂得多,我们下界而去,化作凡人之后,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凡间之人受到名、利、情以及各种欲望所扰,如我四圣分用四体,必然各持己见,各怀私心,相互嫉妒,相互争斗,恐怕到时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把天下搅得乱上加乱。”
九天大帝道:“大仁圣者言之有理,是呀,人心不一,难成大事。你们下界而去,凡间俗人的这些私心陋俗肯定是会腐蚀、侵扰到到你们的。”
九天大帝略一沉吟,道:“就依大仁圣者,你四圣合为一体,造就一个怀仁心知武略识机变有强力无敌英雄,横扫凡间的暴虐与污秽。都依卿家所请,除此,还有什么要求?”
大仁圣者道:“可否请灵药圣姑一同下界,一者可以为天下百姓治病治疫;二者可以陪我们做个伴。”
九天大帝道:“都依卿家,但你们何时下界?”
大仁圣者道:“刻不容缓。”
九天大帝道:“灵智、武略、巨力、灵药你四位卿家就陪大仁圣者走一遭吧!”
四位仙圣出班,齐声答道:“谨遵意旨。”
九天大帝道:“不要耽搁了,到下界司知会一下,下界去吧!”
第二章仙圣下界救黎民
虽说是天下大乱、三国纷争,却也有一些较为边远荒僻之地还相对安宁,这里是西秦国的偏南之地,有一座高山生得极为雄伟,似一条昂首长啸的巨龙,当地人以山形取地名,取名龙头山。
龙头山下有一个小山村,小山村正好在龙口之下,有一汪清水从龙口之处源源流出,似龙流口水,故村名就取为龙涎村,村中也有数十户人家。
这个小村子前面是一个不大的小平坝子,小坝子之中地势平坦,土质肥美,又得了龙涎清泉的滋养,周边还星罗棋布的分布着一些小村庄。
这里地处偏远,离最近的小镇也要有四五天的脚程,由于山高路远、艰难险阻,途中又多有豺狼虎豹、山贼草寇,连贪官污吏们都懒得跑到这里来刮地皮。
这样反而倒好,这里的山民百姓也乐得了个清静自在,自然的这里也就成了陶渊明之类所一心向往的桃源仙境了。
不过,也还真有一些厌倦中原纷乱的文人雅士不怕山高路远、猛兽、强贼,避居到了这个桃源仙境。
这小平坝子虽然不大,倒是土肥水足,也足够养育这里的百姓。
龙涎村中人家因山取姓,大部分人都姓龙。
村中人种田、打猎,还兼做一些石匠活,小坝子还真是旱涝保收的肥美之地。
五位仙、圣脚踏祥云,自天界从容下凡,要寻找合适的肉体凡胎,他们见龙头山绵延数百里、气势雄浑,大有吞吐天地、挥洒山河之势。
五仙圣相视片刻,点了点头,一齐按下云头,化作凡人模样,下到龙口正下方的龙涎村中,想要亲身查访个究竟。
却说这龙涎村中有一忠厚老实的石匠,他姓龙名固,已经四十有余了,妻子李氏怀孕已近四年,却迟迟未见临盆生产征兆。
村中有“见识”的老者们都担着心呢,村夫、农妇们都在窃窃私语,生怕她怀的是为祸人间的妖胎,怕给村民们带来不测的灾祸。只是鉴于龙固在村中为人忠厚、且乐于助人、口碑又好,而不敢轻举妄动罢了。
村中人几年以来遇着龙固,第一句就问:“嫂子生了没有?”
龙固只好憨厚地笑笑说道:“还没呢,不急不急。”
龙固嘴上说不急,心里却是日夜煎熬、急得寝食难安,但又不能让妻子看出来,不过,他也不是一个鲁莽之人,只是每时、每事都悉心照顾妻子。
况且,妻子也并没有什么不适和异样之处,所以,只有耐心等待,毕竟他们都四十二岁了,几十年都等过了,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呢,他们心里在想,不可能永远不生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