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相识
柏玲和方明的相识,是一种天缘,是一种偶遇,也是一种巧合。
为了柏玲的婚事,柏玲的姑姑柏玉珍也是操碎了心。凡是能联系到的老乡,她都给予委托。而柏玲对自己的婚事,半点都不着急,好象都是可有可无的事。
柏玲当时已经28岁,同龄的闺蜜、室友,都早已经做了母亲。她还待字闺中。同宿舍的室友们换了一批又一批,玲几乎都到了做阿姨的年龄,还坚守着单身宿舍这块领地。
在工作上,柏玲的技术水平,心灵手巧的程度,就象她的外号“白牡丹”一样漂亮。所以,单位领导点名让她去当维修工。那时,因受生产设备、技术条件的制约,生产机器,运输车辆的配件奇缺。维修工就要有“修、改、代”的能力,从而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车辆正常上路。柏玲就具备这种潜能。这让许多大男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柏玲表现的好象有些迟钝。同事们给她物色对象,常常被她婉言谢绝。她说要先考虑两个兄弟。也有不少帅小伙向她摇起求爱的橄榄枝,她都不伸手去接。请她看电影、邀她去吃饭,她都一概谢绝。一到晚上,她从不走出女宿舍区的大门。星期日,没有几个女同伴做陪,她不会去逛大街。
柏玲的一位老乡,向柏玲发出了邀请,要给她穿针引线,当一回红娘。要介绍她和一个叫方明的人认识。
柏玲这次没有拒绝。一是她的两个双胞胎弟弟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孩子。自己升迁为姑妈。她有时间可以考虑自己的问题了;二是要给这位老乡面子。因为和这位老乡还攀点亲,带点故。人家是受小姑姑的委托;再者,老不出嫁,又会让两个弟弟的脸面不好看
她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串门。心里并没有把这次会面当回事。见机行事,随遇而安,万事不可强求。所以,没有刻意化妆,也没有进行打扮,完全是一副随随便便的自然本色。
介绍人悄悄告诉玲:
“方明这个人特别聪明,是个多面手。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那汉字写得人见人爱,可真是个大才子。”
柏玲当时心想,会写文章有什么好?文章又不能当饭吃。
当时的所谓会面,就是好几个人坐在一起聊聊天,互相介绍认识一下。表面说,多认识个朋友多条路,背后是看两个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双方有意,路接着往前走。如果当事人有一方不同意,事情就到此为止。彼此心照不宣,但谁都不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样就避免了今后会面的尴尬。
在我们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的婚姻国度里,自由恋爱还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束缚。所以,尽管是一层薄薄的面纱,只要不揭开,一切事情照旧,什么都不会受到影响。
那是6月初的一天晚上,是个周六。在老乡家里,柏玲和方明是第一次会面。当然,在场的有好几个人。有老乡的老乡,有朋友的朋友。既然大家有幸坐在一起,那就是有缘。
方明只坐了十分钟,便起身说:
“我走了”。
老乡急忙起身相送。在楼下征求方明的意见和看法。方明说:
“女方愿意谈,事情就接着向前走。女方不愿意,事情到此为止。”
“如果女方完全同意呢?”
介绍人来了个试探性地假设问到。方明更是开朗确切:
“如果女方同意,明后天举行婚礼都行。只要她不嫌我穷。”
方明的爽快,让介绍人深感意外。根据介绍人的感觉,方明的择偶条件一定很苛刻,没有想到竟是这样的淡定。
介绍人----柏玲的老乡,全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柏玲,你考虑这个人怎么样?这件事,你持什么态度?”
柏玲脸微微一红:
“既然人家能那么痛快,那我也痛快点,答应人家吧。”
“你们之间还没有谈过话呢。是不是要进一步了解了解?”
柏玲的痛快答应,反而让介绍人变得谨慎。介绍人不得不进一步试探性地问到。
“你们把人家的详细情况都介绍给了我。我相信,我的情况你们也已经介绍给了人家。谈和不谈,不都是这样吗?”柏玲说得十分恳切。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介绍人不得不再一次试探性地问到。
“定了”。
柏玲回答的十分肯定。她仿佛不是在谈论自己的婚姻大事,倒象是帮人一个忙,处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天晚上,只十分钟,就解决了一件决定两人一生命运的大事。
第二天,柏玲象往常一样,正紧张地干着自己的工作。突然,她接到介绍人打来的电话:
“柏玲吗?那件事已经定死了。方明最近工作很忙,一有时间,他会到单位去找你,顺便商讨举行婚礼的具体时间……”
两个人只认识了十分钟,一句话没谈就定了终身。再一见面,就要订结婚的具体时间,在旁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柏玲对着话筒那头的介绍人说:
“我知道了。”
旁边的同事,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普通的电话只短短的几句,就决定了她的终身。
她既没有高兴地忘乎所以,迫切希望这个人早日到来;也没有反复琢磨,后悔草率。她倒象是结清了一笔陈年旧帐,现在总算可以无忧无虑地安心工作了。
这支怒放的白牡丹,瞬间名花有主,而她身旁的人,却毫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