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的惨败令曹操悔恨不已,尤其是嫡长子曹昂的战死,对于曹操来说是极为沉重的打击。然而,最伤心的并非曹操,而是一手将曹昂抚养长大的丁夫人。
丁夫人是曹操的第一任妻子,按照古礼来说就是结发之妻,是正妻。自丁夫人嫁入曹家以来,勤俭持家,把家中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是典型的模范贤妻。曹操对丁夫人既爱且敬,夫妻之间可以说是相敬如宾,恩爱缠绵。不过,苍天却给丁夫人开了个玩笑,因为她没有生育能力。对于需要传宗接代的曹氏一门而言,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再加上曹操生性放荡不羁,是个情场浪子,不久之后就违背“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纳丁夫人的侍女刘氏为妾。
刘夫人虽不是正室,但丁夫人并没有以正妻的身份为难这位昔日的侍女,而是胸怀大度,对刘夫人尽到姐妹之谊。尽管作为女人来说是难过和痛苦的,但现实告诉她必须接受。刘夫人本人也确实非常争气,深受曹操宠爱,给曹操诞下二子一女,那个最先映入曹操眼帘的孩子便是曹昂。眼看刘夫人即将迎来母以子贵的喜讯,不想厄运却已经悄然尾随。
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与事,上帝给你打开一道门的瞬间,也同时关上了另一扇窗。刘夫人虽然儿女在旁,合家美满,却因为身体羸弱,加之生育子女而病体沉重,每况愈下。眼看已经回天乏术,刘夫人在其人生的最后时刻做出了最明确的抉择。她将丁夫人找来,用尽最后的气力将自己的儿女托付于丁夫人。在遗憾与了无牵挂中,刘夫人闭上了双眼。她遗憾的是自己英年早逝,再也没有机会陪在孟德身边,再也没有机会亲手抚养自己的儿女。她了无牵挂是因为找到了能够保护孩子的最佳人选,她相信以丁夫人的贤良淑德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平安一生,仕途有望。
面对将死之人的哀求,丁夫人欣然接受,她没有犹豫,而是斩钉截铁的答应了,并从内心深处将刘夫人的子女当成自己亲生,发誓将他们抚养长大。失去生育能力的丁夫人有了做母亲的机会,她不遣余力的将自己积蓄已久的全部母爱投入到幼年丧母的可怜孩子身上。自此以后,刘夫人的孩子得到精心的照料和良好的教育,孩子的名分也从庶出升格为嫡出,在古代门庭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名分是极其重要的。丁夫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即使不能生育,也能真正的做到一位贤妻良母。
在三个子女中,丁夫人寄予厚望和喜欢的是曹昂,因为他是嫡长子,是将来的接班人,势必要重点培养,严格要求。曹昂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经过多年的历练,他文武双全,谦逊好学,二十岁就举孝廉,步入仕途。最重要的天性纯厚,坚韧果敢,有乃父之风。
不曾想,天妒英才,曹昂在宛城之战中因为保护父亲,将战马“绝影”让给曹操,自己却战死沙场,英年早逝。古人二十岁弱冠,行成人礼。假设曹操二十岁便生下长子曹昂,那么曹昂死时也不过才二十二岁。这是一个有志青年展翅高飞的时期,无奈早夭,可悲可叹。
丁夫人在听到曹昂的死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许久之后才缓过神来,失声痛哭,心如刀绞,生不如死。一番捶胸顿足之后,她急切的询问爱子逝世的前因后果。当得知曹昂战死与曹操风流韵事有关后,丁夫人十分懊恼,万分悲苦,但也并未指责曹操好色轻狂,希望他在以后能够收敛些许,唯有如此,才对得起曹昂舍身救父的在天之灵。
或许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曹操于次年接受了张绣的主动投降,并且还是纳其婶为妾。此举动彻底让丁夫人对曹操绝望了。对于曹操而言,接纳张绣体现出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求,可作为曹昂母亲的丁夫人,厚待杀子的首恶,还继续风流成性,不知悔改,我行我素,这是丁夫人所不能容忍的。她可以原谅以前沾花惹草的曹操,因为在那个社会观念如此,但他不能原谅今日不尊重和珍惜儿子的性命的曹操。
她将多日积累在心中的怒火都发泄在曹操身上,愤慨道:“你害死了我儿曹昂,如今还不知悔改,丝毫没有悔意,不念及一点父子之情,难道在你心中,自己的孩子还不如一个不知名的女子来的重要?”面对丁夫人的强烈责问,曹操无言以对,因为他内心愧疚万分,知道不管自己怎么解释,心爱的长子曹昂再也回不来了,自己犯下的错是没法弥补了。解释就是掩饰,掩饰也就是心虚,丁夫人是不可能听进去的。
一向以来,曹操都以威严著名,其下属与同僚都不敢在其面前指责他的不是,在他有生之年唯有丁夫人敢如此烈火激昂,顶撞曹操而平安无事。事已至此,曹操觉得妻子闹一闹也就过去了,在众人门前丢下脸也没什么。可他没想到丁夫人因为此事时常让曹操下不来台,时间久了,他受不了了,做出了他家庭生活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曹操将丁夫人赶回了娘家,可能他我曾想过,丁夫人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他一定不会如此冲动,失去爱妻。
在丁夫人回娘家后日久,曹操有所不舍,毕竟是自己的糟糠患难之妻,心中思念日盛,便派遣使者去把她接回来。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丁夫人断然拒绝了。她宁愿留在娘家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去与曹操朝夕相处。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那就是我既不愿意坐在单车上笑,更不愿意坐在宝马上哭,我只愿意守在织布机旁悔。丁夫人并不是嫌贫爱富的女人,而是敢爱敢恨的女人,自从回到娘家以后,支持她活下去的便是对爱子的无限伤感和追悔。他觉得既然曹操没有悔意,那就让自己来独自承受,每天以苦为乐,纺纱织布,平和自己的心境。
见手下办事不牢靠,曹操决定亲自出马,丁家上下列道欢迎,只有丁夫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继续纺纱织布,丝毫不给曹操颜面。明知道自己深爱的丈夫来接自己回家,她却无动于衷,她是爱曹操的,但却无法原谅他,矛盾的内心让她选择沉默,或许只有沉默才能掩饰内心的挣扎。曹操没有对妻子的冷漠而感到意外,而是悄悄走到她身边,轻抚她的肩膀,深情的哀求道:“都老夫老妻了,这次是我的错,妳就原谅我,回头看看我,随我回家吧!”此话一出,或许丁夫人此时的心境有所触动,丈夫是真心爱自己才会如此放下一方诸侯的姿态屈就来此,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回头看曹操一眼,而是不紧不慢的继续织布,织室的气氛越来越凝重,仿佛就定格在那一瞬间。既然自己已经有所觉悟和思想准备,就该决绝到底。曹操对于妻子的沉默没有做再多的强迫,他满怀喜悦而来,失魂落魄而返。无话可说,无言以对。
不得已,曹操与丁夫人离异,准确的说是曹操是被迫如此。为了不让丁夫人守活寡,他允许丁夫人再择夫婿,然而终其一生丁夫人也始终独处一人,未曾改嫁。就算她肯,他的家人也不敢让她嫁出去,更没人敢娶。以曹操的权势与脾气尚且不能征服,天下又有何人敢接纳呢?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曹操居然能许诺让自己的正妻改嫁,可以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深厚的感情基础的。
数年后,丁夫人怀着对曹昂的愧疚和对丈夫的无奈离开人世。曹操听闻丁夫人去世,哀不自胜,悲伤莫名,亲自为其挑选墓地,将发妻葬于许昌以南。
丁夫人的强势是曹操一生的痛处,抒发如烈火,静谧如寒冰。她能够当面指责曹操的不是,其他人没有这个勇气和胆量,即使是进谏也是委婉为之,但丁夫人不会如此,她只会将自己的真心言语向曹操尽情宣泄,毫不做作。见曹操始终不肯悔改,以致嫡子身死,丁夫人哀莫大于心死,沉寂无言,寒气逼人,令曹操深深绝望,无可奈何。冰火二重,真爱以待的感觉让曹操至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结发之妻。千错万错,曹操都已经无法弥补。覆水难收,但愿来世可以再结良缘,不再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