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风雨三国 > 第二十四章 报恩北海 信义无双

第二十四章 报恩北海 信义无双(1 / 1)

在平原相任上做的热火朝天,治下一片欣欣向荣的刘备并没有只扫门前瓦上霜,还急人之所急,帮邻居打跑了抢劫犯。刘备此时的邻居是谁呢?那就是北海相孔融,如今的北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直辖市,古代的北海则指的是现今山东的潍坊市昌乐县东南。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大家没有听错,就是那个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三字经里说:“融四岁,能让梨。”他会让梨,也是孔夫子的十九代孙。如果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孔丘视为诸侯世家来算,那孔融不但出身名门,还是贵族。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是西汉元帝的老师,官做到侍中。能做到帝师,可不是一般的秀才能够担任的,那得是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

孔融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太山都尉孔宙去世,他很伤心,哭得都站不起来,但丧父之痛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小孔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是颗读书的好种子。孔融所在的年代,宦官当政,世道黑暗,当时有一位叫张俭的名士因为抨击时政而得罪中常侍侯览,被悬赏通缉。张俭与孔融大哥孔褒是好友,就去投奔孔褒。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张俭被发现,逃走了,可孔家人却有家难跑,被以包庇窝藏罪要拿人开刀,孔融兄弟二人争相承认自己是主谋,孔融的母亲也辩解说:“小孩子家不懂事,一切错在长辈。”就这么争来争去,官员经过一直协商,留下孔融,而将他的大哥杀死。

孔融恨透了这群祸国殃民的阉宦,也对世道不公产生了极强的抗拒心理。从此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因为家族的特殊背景和德才兼备,孔融四海闻名。

司徒杨赐征召孔融为自己属官,孔融性情刚直,不避权贵,举报宦官子弟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哪怕被上司责问,他也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后何进升任大将军,也请孔融出来做官,孔融做了几天就和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病辞回家。

董卓擅权,为了笼络天下名士,封孔融为虎贲中郎将。在废少帝刘辩的问题上,孔融言辞激烈,公然顶撞董卓,强力反对,不过反对无效,最后被董卓所嫉恨。于是乎就把孔融放到了黄巾党猖獗的北海担任国相,来了个借刀杀人。不是我老董心黑,是你不识时务,死不死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刚到北海上任,孔融立刻就拿出孔子“仁”的那套思想去治理百姓,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北海老百姓生活好了,就给孔融取了个美名“孔北海”。

可能孔融忘了件事,儒家的思想教化只能用于盛世,而对于乱世而言就作用微乎其微了。孔融治理州郡还行,打仗却是个完全的门外汉,不能组织有力的抵抗,与黄巾军的作战中总是失败,打来打去,黄巾党也看出孔融就是个软柿子,就准备一举把孔融给一锅端了。

在这里插句闲话,之前提到过的平原相,济北相还是北海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职呢?说来话长。西汉颁布推恩令以来,所封诸侯王的国土都要被自己的后代所瓜分,然后诞生出更多的诸侯王,实力越来越弱,朝廷还不放心,就派人去负责监视王爷们,担任封国的国相,名义上这封国是诸侯王的,实际权利却在国相手中。说是封国,其实也就是个县城那么大,国相的级别与其管理的地方实在是不相称。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黄巾军余部终于按耐不住,以管亥为首领,将北海团团围住,孔融坚壁死守,眼看希望渺茫,大势将去,他却迎来了一位贵人,那便是一代名将太史慈。还是那句话,好人有好报,傻人有傻福。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太史慈美须髯,长得帅,有风度。身长七尺七寸,按照汉朝的尺寸规定,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换算过来就是一米七七,是个大高个。臂膀如猿猴一般修长灵活,武勇过人,尤其善于骑射,箭无虚发,是有名的神射手。

起初,太史慈只不过是郡守府的奏曹史(掌管文书)。州郡之间互有矛盾,他们总是互相拆台,不可调和,而送到中央的文书又以谁先到谁就有理。上下属之间的斗法俨然成了速度的比拼。当郡守得知州部的文书已经发送往中央,疑心这其中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就赶紧派时年21岁的太史慈快马加鞭,赶在州部之前送达自己的文书。年富力强的太史慈昼夜兼程,赶在州吏之前到达洛阳,还假装接收文书的人,诓骗州吏说:“你的文书我们要检查一下,看有没有错别字,语句不通什么的?”州吏被吓到了,想都没想就把文书交给太史慈,太史慈二话没说,掏出笔刀就把文书戳坏,然后不等州吏说话就把他拉进专车里面,神情凄凉的说:“老实告诉你吧,我是郡守的人,今天文书毁了,那也是你给我的,算下来我们两个都有罪,还是赶紧跑吧。”州吏说:“被毁的文书又不是州郡的,你跑什么?”太史慈继续忽悠到:“郡守只是叫我把郡里的文书传上去,我把州部的文书毁了,做的太过火了,我也怕被怪罪。”等他们一起出洛阳城后,太史慈又偷偷溜回去把郡守的文书给递了上去。州部长官因为文书没有先送到而吃了个闷亏,受到中央的点名批评,相当不爽,于是想找太史慈算账。不料太史慈洞察先机,去辽东避难去了。

孔融听说后,觉得太史慈是位奇人,有随机应变之能。太史慈跑到辽东,找不到,就派人去问候太史慈的母亲,并隔三差五就大包小包的给人家送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么做很明显,就是招揽人才,无事献殷情,必有所图啊!

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早已经是焦头烂额,没有任何办法。此时太史慈看风声过去了,就回到母亲身边。老母亲严肃的对他说:“北海孔融是为好官,经常自助我们家,对我们有恩,远亲不如近邻,情义胜似故交好友,如今人家有难,我儿需知恩图报,救人于危难啊!”太史慈压根就没见过孔融,但为了报答孔融的恩义,他收拾行装,单枪匹马就向北海进发。

太史慈兵贵神速,趁敌军合围之势还没有完成,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潜入城中,劝说孔融随他出兵击败黄巾党。孔融被黄巾军打怕了,不敢出兵,固执己见,做好了固守待援的打算。可事以愿违,等了好多天没人来,谁也不是傻子,亏本买卖不会做,况且都在互相掣肘,谁还有时间管你呢?孔融想来想去,说出了自己向刘备求援的想法,只可惜求救时机已过,敌军早已经把城市围了个里三重外三重,大家都觉得出不去了,彻底绝望了,只有太史慈自告奋勇,愿意出城向刘备求援。孔融这个时候居然还反过来劝太史慈:“如今贼军防守很严密,你虽有勇武,但只怕也是徒劳,还是别去了吧。”太史慈大义凛然的说:“我来此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救您的,如果自己还畏首畏尾,那不久辜负了您对我们家的恩情,也违背了信义之道,我心意已决,请不要怀疑!”孔融无话可说,只得答应。

聪明的太史慈没有傻傻的直接去鸡蛋碰石头,当人家的箭靶子。他采取了一个迂回求直的计策,毕竟有些事总得慢慢来嘛。出城第一天,黄巾军很惊恐,都严阵以待,太史慈不慌不忙,背着箭囊,手拿弓箭,来到城外壕沟前,命手下两名骑兵将分别将两个箭靶插下,开始练习射箭,只听嗖嗖嗖的几声,羽箭如闪电般命中箭靶,都取得了十环的好成绩。箭射完了,太史慈招呼手下,又回到城中。第二天依然如此,不过不同的是,黄巾军已经有人开始懈怠了,很多人都躺着,仿佛在欣赏着精彩的射箭比赛一般。到了第三天清晨,太史慈依旧出城射箭,当他看到黄巾已经都躺下了,知道机会来了,立马就纵马驰骋,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突出了重围。有几个不识趣的黄巾军还想追赶,太史慈给他们来了个马后箭,追兵无不应弦而倒,于是再也没人敢去送死了。

突出乱军重围,枪林弹雨的太史慈星夜兼程赶到平原,一见到刘备就说:“我只是东莱的一个小老百姓,与孔北海非亲非故,但也仰慕他的仁德而与他志趣相投,患难与共。如今北海危在旦夕,早就听闻刘使君您仁义,乐善好施,能救民于水火。孔融对您也是相当推崇,才派我冒死前来,请求您拔刀相助,救人性命啊!”刘备感到很吃惊,也很高兴,不由自主的说:“孔老夫子的后人居然还知道世间有我刘备啊!”心中想着自己的知名度怎么这么高了,就喜上眉梢,拨出三千精兵与太史慈,前往救援。

精兵猛将一到,围困北海的黄巾军士气大跌,撤围而去。孔融本来没报多少希望,结果却是喜出望外,不由得抓住太史慈的手,激动的说:“多亏有了你,我才活了下来,你我真是忘年之交啊!”

事后,太史慈并没有索取什么报酬,只是单纯的报恩而已。太史慈的母亲感到很欣慰。

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太史慈重信义,笃孝悌,仅仅是为了一点小小的恩惠就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千里报答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若不是太史慈机智果敢,他也不可能突出重围,若不是太史慈的舍身取义,平原的刘备也不可能派出援兵救援北海。

在处理紧急事态的方面,孔融并没有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不能灵活变通。虽然他能施政治民,却没有本事保境安民,守护不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等于零。不知道何等原因,孔融并没有留住太史慈,为己所用,可能是太史慈也看出来孔融北非明主,难成大器吧!

最新小说: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我的女友是诡异 霓裳铁衣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三国美色 催昭嫁 公主万福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