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天下大乱,中原纷争不断,幽云之地也承受着来自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巨大压力,经受着战火的洗礼。残酷的厮杀与彪悍的北地民风孕育出一位军事奇才,他便是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治今河北迁安市)人。
公孙瓒本来出身于贵族家庭,士大夫子弟,只可惜子以母贵,而他的母亲地位卑微,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就不受宗主家重视。不像曹操,也不像袁绍,年纪轻轻就能混个正处级干部当当,公孙瓒只混上个普通的科级公务员,替太守写写文书。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以后的前程,谁让公孙瓒长得帅呢?一个声音洪亮,机灵乖巧的帅小伙怎么可能不被周边的人重视呢?很快,他便被上司看中了。太守对公孙瓒说:“小伙子,干的不错,我看好你,你就做我的女婿吧。”公孙瓒那是喜出望外,更加抓住一切机会给岳父大人长脸。岳父大人一高兴,就推荐他与刘备去跟随前面提到到过的大学者卢植学习,算是去党校培训深造了。
后来公孙瓒当了太守的司机,不幸的是太守犯了罪要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公孙瓒乔装为士兵,一路保护,刚好走到半道,这位刘太守命好,又被赦免了。此事一传开,朝廷觉得公孙瓒人品不错,就举了孝廉,当了辽东的将兵长史(会打仗的市委秘书长)。
有一天公孙瓒带着十数名骑兵去边塞巡视,不幸被数百名鲜卑族的骑兵给发现了。公孙瓒马上跟大家说:“不要跑,一跑就会全部被杀,不如冲杀过去,让对方搞不清我们的虚实,才有活下去的机会!”其实他这招不是最聪明的,西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李广直接下命令说:“大家别跑也不要去送死了,原地下马休息,这不是等死,是虚虚实实,让敌人以为大部队在附近,不敢来追杀我们。”过了很久,李广看敌人还在干瞪眼,果断上马就是一箭,射杀了对方的老大,匈奴骑兵直接被吓跑了。
公孙瓒没有学李广,而是有自己的战斗风格,挺起长矛就直接杀入敌阵,左突右刺,左挡右格,鲜卑骑兵被杀懵了,当场就被斩杀了数十人,逃跑了。公孙瓒也大难不死,捡了条命,自己的士卒也死伤过半。不过十数人打几百人还能打赢,公孙瓒的勇武自此闻名鲜卑,都不敢随便越过长城来打劫了。公孙瓒因此被升为涿县县令。
光和年间,西凉韩遂、边章等人叛乱,朝廷征召幽州三千骑兵支援前线,交给公孙瓒指挥。走到蓟中时恰巧碰到渔阳人张纯与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狼狈为奸,谋反作乱,攻占右北平,辽西地区。公孙瓒率军讨伐贼军,驱逐出境,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后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此后在边疆与少数民族军事冲突不断。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的主力决战于辽东石门,张纯大败,被打得老婆孩子也不要了,直接逃向鲜卑去了。公孙瓒还没打过瘾,拿出吃奶的力气往前追,不料被丘力居围困在辽西管子城,两军对峙两百多天,都被对方给拖垮了,弄了个两败俱伤。不过张纯、丘力居算是彻底被公孙瓒这疯子一样的打法给打怕了。此后每次公孙瓒只要看到有敌人敢来进犯边境,一定视如杀父仇人一般,死咬不放,穷追猛打,月亮不高高挂绝不收兵。
在与少数民族战斗的过程中,公孙瓒也学乖了,骑兵近身肉搏,死伤总是半斤八两,必须训练一支善于骑射的弓骑兵,才能在远处射杀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公孙瓒喜欢白马,手下的精锐轻骑兵也同样是骑乘白马。每次打仗,部队为鼓舞士气,表现对公孙将军无限的忠诚和追随,总是大声呐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号为“白马义从”,成为公孙瓒手下的一支劲旅,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
鲜卑人怕了,乌桓人怕了,惧怕公孙瓒的勇武,惧怕公孙瓒玩命的打法,更惧怕公孙瓒手下这批死神一般的“白马义从”。追又追不着,跑又跑不掉,“白马义从”就像幽灵一样与你保持距离,然后带你下地狱。有距离才有美,有美才有死亡。
黄巾之乱开始,丘力居趁火打劫袭扰北方青、徐、幽、冀四州,正面打不过你,就和你公孙瓒玩游击战,你进我退,你退我抢。别说这招还挺管用,公孙瓒顾此失彼,防守不过来。
朝廷听说后,就空降了一位刘汉宗亲过来担任幽州牧(省部级军政最高长官),他就是素有贤名的刘虞。刘虞到任后,采取与公孙瓒完全不同的对外政策,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与怀柔,放出话去:“少数民族兄弟们,大家都别闹了,都是炎黄子孙,都在一个屋檐下吃饭,以和为贵,大家和气生财。”丘力居等人久仰刘虞贤者之名,居然听从,准备派使者前往咨询归附之事。北部边境的战乱大有熄火罢兵的态势。
不过当好事上门的时候,总会发生意外的。这个意外就是公孙瓒。公孙瓒打仗是把好手,治理州郡就完全是个门外汉,门外汉不说,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做的好,特别是战功的争夺上。刘虞没有想和公孙瓒闹矛盾,公孙瓒却怕刘虞抢他的功劳要从中作梗。公孙瓒胆大妄为,居然杀了人家派过来的使者,少数民族听说后,没有对刘虞失望,反而绕道找到刘虞继续协商。公孙瓒的计划失败了。而刘虞也没有治公孙瓒的罪,秉承着将相和的原则,刻意忍让。
前车之鉴,言犹在耳。楚汉相争的时候,郦食其前往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劝降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韩信却因为功劳被抢而攻打投降的齐国,害得郦食其老先生被活活给煮死了。公孙瓒的行径算得上是卑鄙,要是遇到董卓这样的人,估计早就拉出去大卸八块了。不过话说回来,政治斗争也就是这样的,不能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
北部边陲无仗可打,黄巾军开始闹腾了,他们与黑山军联合,号称三十万大军,袭扰青州。公孙瓒亲率二万常年与少数民族打仗,凶勇彪悍的步骑,充分利用骑兵优势,一鼓作气,大败黄巾,斩首三万余。黄巾军丢弃辎重,准备渡河,公孙瓒半渡而击,又是死者数万,被俘虏的就有七万人,于是公孙瓒威名远扬。
汉献帝被劫持到长安之后,日思夜想回洛阳,就派在手下担任侍中的刘虞之子刘和去找刘虞想办法,不曾想中途被袁术给扣了,就要挟刘虞出兵帮自己。公孙瓒这时候又给刘虞使阴招,暗自派弟弟公孙越去和袁术勾结,劝说袁术霸占了刘和的兵马。刘虞识大体,还是忍了。
联军解散,袁绍派周昂攻占孙坚的豫州治所,袁术就派公孙越这个炮灰去帮助孙坚打周昂,可能缺德事做多了,不幸被流失给射死了。公孙瓒大怒,居然说:“亲弟弟的死,就得怪在袁绍头上。”这就奇怪了,是袁术派他去送死的,为什么怪到袁绍头上呢?原因嘛,不言自喻,谁叫你袁绍离自己近呢?谁叫你派周昂去打孙坚呢?你负有间接害死我弟弟的责任,你阻挡了我称霸河北的步伐,我就要找借口除掉你。
袁绍知道公孙瓒不好惹,赶忙将渤海郡太守印给他堂弟公孙范,让公孙范去和公孙瓒说说好话,两家结盟。没想到的是公孙范吃里扒外,反戈一击,帮助公孙瓒准备打袁绍,袁绍真是肠子都悔青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开打在所难免,袁绍屯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与公孙瓒大战于界桥(今河北威县境内)南二十里处。此次会战决定了袁绍与公孙瓒的命运,是生死之战。
或许公孙瓒不曾想到,自己的骑兵冠绝天下,无能人当,此战必胜,但是他错了,完全错了,公孙瓒注定要在界桥这个地方遇到他一生中最大的克星,他便是袁绍手下头号猛人麴义。
麴义?袁绍手下不是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吗?乍听之下,大家不熟悉也不奇怪,毕竟麴义的生命很短暂,又被老罗的《三国演义》给丑化了,那就更没有知名度了。其实,若要论战功,麴义在袁绍处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打得公孙瓒站不起来。不仅如此,“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很欣赏麴义的勇武,在其《英雄记》中大书特书,可见对其的重视。
交战开始,公孙瓒先以二万步兵为中军,组成方阵,两翼各配置铁骑五千多人,前锋布置以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设置两校尉分管,左边射右边,右边射左边,形成交叉火力,以此打乱袁绍军的阵脚。
公孙瓒意图很明显,一旦交战,“白马义从”骑射袁绍步兵方阵与两翼部队,压住其火力,制造其混乱,中军步兵趁势冲锋,两翼骑兵发挥冲锋力强的动能优势两翼迂回包抄,就像一个口袋一样把你包了饺子。
袁绍也不客气,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麴义。麴义亲自率领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袁绍自己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兵力上介于伯仲之间,但从骑兵数量上来说明显是公孙瓒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威震辽东的“白马义从”。
以八百兵士抵挡数以千记的骑兵,这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一般情况下是的,但碰上麴义,就不是了。
麴义,精通骑兵战法,自然也通晓骑兵之短。他手下的这八百精兵号称“先登死士”,先登上城楼的永远是他们。勇往无前,个个心理素质极佳,战斗素养和作战技能拔尖。每个人全身重甲,手持一人高的木盾,手中握有钢刀,威风凌凌,是袁绍手下最精锐的特种部队。
公孙瓒看到袁绍兵少,哈哈大笑,居然轻敌冒进,脑子一热,直接以“白马义从”向麴义的步兵方阵冲锋过来。
一百步,敌人的骑兵还在加速,八十步,敌人的骑兵已经达到速度极限了,六十步,弓弩手准备,大盾掩护,组成环形阵型,四十步,给我射,狠狠的射!一时间万箭齐发,公孙瓒的骑兵被射了个人仰马翻。这不是一般的弓箭,而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强弩,杀伤力极强,就像今天打坦克的穿甲弹一样深深扎进骑兵的胸膛,所中必倒。前面的骑兵到了,后面的又填补空隙,前赴后继,但因为前排马匹与士兵的跌倒,后排骑兵的冲击力有所减缓,再加上马匹受到惊吓,骑兵的阵势开始散乱。麴义大声疾呼:“勇士们,建功立业就在此时,杀!”
勇士们一跃而起,专砍马腿,“白马义从”善于骑射却不善于近战格斗,短枪难以抵抗这群手提钢刀的虎狼,纷纷应声倒地。机动性强而防御力低的“白马义从”被短兵相接,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陷入步兵的重围。坐在马上的被射死了,落马的不是被摔死就被是踩死,还活着的就被“先登死士”给乱刀砍死了。
公孙瓒傻眼了,自己的“白马义从”居然一边倒,成为被屠杀的对象,而麴义却是越战越勇,招呼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过去。先锋惨败,害死中军。公孙瓒的军阵完全暴露在袁军火力射程之内,死伤惨重,骑兵步兵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公孙瓒手下的严纲当场就被麴义一刀砍死。
兵败如山倒的公孙瓒退守界桥,又被麴义追上,一顿痛打,再次逃窜回大本营。麴义还不是紧追不舍,身先士卒,攻破了公孙瓒的营地,拔掉了公孙瓒的军旗,剩下的人都跑的没影了。这次步兵追杀骑兵的盛景着实让公孙瓒心有余悸,见过玩命的,自己也是玩命的,但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麴义!算你狠!
大势已定,袁绍想着该收场了,就放松警惕,下马休息。身边的军队都放出去了,只剩下弓弩手数十人,执戟郎百人。不巧的时公孙瓒的骑兵又回来了,可能是迷路了,误打误撞看到袁军的旗帜,立马搭弓射箭,袁绍没有慌,反而大义凛然的说:“大丈夫宁可战死,逃跑就能活命吗?”于是指挥强弩反击,骑兵不认识袁绍,见袁军不好惹,就退去了。可惜!真可惜!要是这骑兵里面能有像当年垓下之围,吕马童认出项羽的人,那袁绍可就做了公孙瓒的俘虏了,历史也要改写了。
麴义充分发挥步兵强弩的优势,抓住骑兵的软肋,以其之长击其之短,一战成名,成为冷兵器时代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这与西汉武帝年间,李广之孙李陵以五千步兵,配置强弩,与八万匈奴铁骑野战,杀伤匈奴骑兵万人的战斗是何其相似。
经此一战,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毁于一旦,士气大跌,精锐尽丧。公孙瓒与袁绍的实力强弱发生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