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此时的长安城内一片火海,繁华街巷勿复昔日盛景,亭台楼阁随战火灰飞烟灭,血色残云,哀嚎遍野。夜空的黑暗幽邃深沉,忽然间两颗雪亮的流星划过天际,消逝于晴空。将星陨落,天地动容。他们是东汉王朝最后的名将,也是东汉王朝最后的余晖,斯人已逝,忠义长存。
国难思良将,治国求贤臣。起于行伍之间,身经百战,入则为官,出战为将,征战四方,德高望重。不弄权,不敛财,不结党,忠君体国,报效国家,实乃护国神器,众望所归。他们就是平定黄巾之乱的救世名将皇甫嵩与朱儁。
自皇甫嵩,朱儁死后,真正忠于东汉政府,并且有实际作为的忠勇之士至此断绝,再也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扶持社稷。他们是东汉最后的骄傲与荣光。
皇甫嵩出生于将门世家,其叔叔是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其父亲皇甫节为雁门太守,长年镇守边关。青年时代的皇甫嵩好读诗书,弓马娴熟,武艺高强,深谙兵法,胸中有韬略。他没有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而走后门,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低级军官做起,举孝廉,茂才,迁侍郎,屡立战功,官至北地太守,子承父业,继续镇守边疆,保境安民。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此时的中央岌岌可危,皇甫嵩勇气可嘉,不顾个人安危,站出来要求皇帝解除“党禁”,启用忠勇之士,保家卫国。要知道“党禁”那是东汉末年的最敏感的词汇,其严重性堪比满清的文字狱,擅自议论者那是要撞得头破血流的。此言一出,宦官们对皇甫嵩是恨之入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可皇甫嵩全然不顾,据理力争,切合实际,为维护自身统治。汉灵帝最终下诏释放党人,重新重用士大夫们,使得东汉政府重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平定叛乱中,皇甫嵩身先士卒,与朱儁、卢植默契配合,制定战略部署,利用火攻、突袭、伏击等战术在短短数月之内就很平息了黄巾的战火,在作战中暂时遏制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
汉廷因为其战功卓著,任命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位高权重,功勋盖世。
皇甫嵩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而是从战争的烽火中开始关注民生。不久之后他便向皇帝请求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同意了。河北大地在战火的洗礼中得以暂时性的休养生息,百姓喜出望外,都争相传诵皇甫嵩的功德,编成民间歌谣:“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意思是说天下大乱,家园被毁,妻离子散,苦不堪言,幸好有皇甫嵩将军在,我们才得以重新安居乐业。
与项羽的无情杀戮不同,皇甫嵩他并不是一个屠夫,而是一位仁厚的君子,打仗杀人不是目的,只是不得已的手段,治国安邦才是皇甫嵩的夙愿。他喜欢看到的的不是战场上的厮杀和凄厉的惨叫,而是老百姓每天敲锣打鼓,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的,一派国泰民安,百姓和乐的景象。
面对强权,皇甫嵩也毫不示弱。在看到宦官中常侍赵忠的住宅有违祖制,便上书弹劾,张让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他坚决不给。因此被宦官们联合陷害,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灵帝听信谗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纵然朝廷昏庸无道,但皇甫嵩还是无怨无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与恶势力做抗争。
在以后的西北变乱中,皇甫嵩也屡立战功。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一月,凉州叛军首领王国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中央又想起了皇甫嵩,以其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发兵讨伐。董卓进言说:“现在陈仓危急,我们赶快发兵去救吧!”皇甫嵩反驳道:“陈仓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此时王国军士气高昂,出战必然损失巨大,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王国已经陷在陈仓城下,进退失据,我们可以坐等战机。”
果然不出皇甫嵩所料,王国从冬天打到第二年春天,陈仓还未攻下,士卒早已经疲惫不堪,不得已撤军解围。皇甫嵩看准时机没准备发兵。董卓此时又说:“穷寇勿追,何况是这些亡命之徒啊!”皇甫嵩则说:“之前不打是为避其锐气,如今敌军士气已衰,正是追击歼敌的大好时机,这不是穷寇,而是一群羔羊。”皇甫嵩派军追击,大破王国。董卓屡次判断失误,在皇甫嵩面前失尽颜面,心中不快。
汉灵帝后来病重,看到董卓在西凉尾大不掉,要求其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拒不接受,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就劝叔叔说“董卓如此无礼,不如直接出兵讨伐。”皇甫嵩说:“以私怨自残同僚,不是我做的事啊!”于是皇甫嵩直接上书,希望朝廷亲自处理这件事情。董卓更加记恨皇甫嵩。
董卓进入进城后,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并借机会要杀了他。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便声泪俱下,施展苦肉计,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董卓求情,皇甫嵩这才得免一死。
董卓死后,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但王允并没有重用他,如果王允能够让他去接收西凉旧部,历史可能就要改写。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等,把持朝政后,皇甫嵩又改任车骑将军,同年八月,升任太尉。不过自从董卓之乱以后,皇甫嵩就没有直接掌握兵权,因为不管董卓还是李傕郭汜之辈都知道,一旦皇甫嵩兵权在手,那在长安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
皇甫嵩一生自律严明,宽厚待人。有胆有识,能征善战。体血士卒,爱护百姓。每次宿营吃饭,他都要等士兵吃饱喝足,自己才开始吃。手下收受贿赂,他不责罚,反而给他们钱财,受贿者居然羞愧自杀。为官数十载,上书劝谏达五百多次,比起唐朝魏征直言觐见的奏折还多。虽位高权重却谦逊好学,不结朋党,不留门客,终生尽忠职守,公忠体国。
朱儁与皇甫嵩可谓是一时之瑜亮。
朱儁出生于寒门,年少丧父,对其母亲非常孝顺,在乡里以好义疏财著称。对于同乡的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忙,对于上司的举荐,他都能知恩图报。同县的周规欠了国家债务,朱儁便以母亲织的布替他还债,太守尹端因为平叛失败,本该斩首,身为主簿的朱儁悄悄进入京城,花钱买通官吏,修改了刺史弹劾的奏疏,尹端这才免死。朱儁当了活雷锋不留名,从没向人提过此事。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定南海交趾一带的叛乱。朱儁二话没说,回家招募五千人马,到达目的地,按兵不动。进而侦察敌情,宣扬朝廷的威严,动摇乱军的军心,然后集中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奇袭,叛军大败,首领梁龙被杀。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并征他入朝任谏议大夫。
黄巾之乱的时候,朱儁与皇甫嵩协同作战,堪称最佳二人组。一路上高歌猛进,最终平定黄巾。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后来母亲过世,朱儁回家守孝,服期满后专任太仆(交通部长)。
虽然黄巾军主流基本被清除,可小股部队还在各地蠢蠢欲动,甚至越做越大。这群没文化的家伙给自己起了各种各样奇葩的名号,比如嗓子大就叫雷公,跑的快的叫飞燕,骑白马的叫白骑,眼睛大的叫大目,稀奇古怪。其中势力最大就是常山人张燕,英勇善战,深得军心,聚众十数万,威逼京城。朱儁奉命征讨,张燕躲进黑山,不敢出战。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南尹(京师市长)。
董卓把持朝政以后,朱儁德高望重,军事威望很高,董卓表面上非常恭敬,心中却非常忌惮他。朱儁屡次劝阻董卓不要迁都长安,董卓很生气,可是朱儁名头太响亮了,为了借助他的威名,就想让他做副相国(国务院副总理)。朱儁推辞说:“这活我干不了,不能胜任,你还是另请高明吧。”这言外之意就是我朱儁绝不会与你董卓同流合污,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董卓吃了个闭门羹,心中很无奈。
董卓迁都长安后,命朱儁留守洛阳。朱儁潜龙入海,马上率部队屯驻中牟县,发檄文号召关东诸侯们讨伐董卓。董卓听说后,派李傕郭汜率军数万人来抵挡朱儁,朱儁自知兵少将寡,按兵不动。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掌权,徐州刺史陶谦仰慕朱儁已久,因为朱儁是百战名将,国家重臣,于是号召各州郡推举朱儁为“太师”,组织联军再来一次勤王救驾。碰巧这个时候李傕也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征召朱儁来长安做官。
两条路摆在自己面前,手下的士兵都不愿意去和李傕郭汜混了。朱儁这个时候说:“大家稍安勿躁,且听我说。李傕郭汜有勇无谋,都是奸邪小人,樊稠又平庸无能,都是一群鼠目寸光的家伙,此时他们势均力敌,必然引发内乱,互相残杀。敌人从内部破坏是最有效的,如今天子诏命我们回去,真好可以趁乱各个击破,救回天子。再者说,山东诸侯也不见得是真心拥戴。”如果朱儁的计划成功了,那也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进入长安后,就在汉献帝命其劝说和解李傕郭汜的时候,李傕突然劫持了汉献帝,郭汜就把朱儁给劫持做了人质。朱儁性情刚烈,哪里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日便因为怒火中烧而发病而死。据笔者推测,朱儁可能患有高血压或者心脑血管疾病,要不然的话当年伍子胥过昭关也不过急白了头发,朱儁却比他还要严重。
就在同一年,公元195年,皇甫嵩与朱儁都因为操劳国事而病亡。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理想。尽忠职守,忠于天子是他们作为臣子的本分,在已经天下大乱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患难才能见真情,国难才能显忠诚。在其他军阀们争权夺利,完全抛天子于脑后的时候,他们还在为想方设法,尽自己的努力去解救天子。从人生境界上说,诸侯们那只能是功利境界,而皇甫嵩与朱儁至少那也是道德境界的。
曾经有人说,皇甫嵩与朱儁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此话一出,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那就是幼稚,无知,十足的一个书呆子。试问天下将帅,又有谁人手上没有沾染无辜人的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的身后从来都不缺乏杀戮。社会状态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不可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吧。古往今来,国家在世界角逐的过程中,只要危害到国家利益,招抚不成,那只能付诸于武力。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一定的牺牲是必要的。如今的社会和封建时代那也是没有可比性的。站在封建专制的君主时代考虑,作为臣子只能尽力去维护国家的稳固,哪怕国家出现了昏君佞臣,因为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宿命。